颈椎保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石家庄元氏打造家门口中医药健康圈 [复制链接]

1#

来源:媒体滚动


  骆学峰石家庄报道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注重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加快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家门口中医药健康圈,让中医药更好地“惠及于民”。


  元氏县赵同乡卫生所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门头刻有“国医馆”三字匾额,匾额下金色黑底的对联“切三关辨阴阳师承仲景谙百草定君臣法效时珍”道出中医师的师承志向。


  堂内大厅,一股淡淡的中药味道微微飘来。进入专家诊室,老中医正根据病人的病症有针对性地给出治疗建议,针灸、刮痧、熏浴……小小的中医诊室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来此就诊。在元氏县每一个乡镇卫生所,都建立了这样一个国医堂。


  近年来,元氏县坚持把国医堂建设作为推进基层中医化发展的突破口,投资80万元,建成了殷村中心卫生院、姬村镇卫生院、赵同乡卫生院等3家高水平国医堂,平均建设面积平方米,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充分彰显国医文化特色。目前,3家高水平国医堂诊疗区域集中、中医药设施齐全,共有中医18名,开设了针灸科、中医内科、疼痛科等中医重点专科,日接诊量达人次。


  “之前看病还得去市里,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诊,节省很多时间”“治疗以后病症轻了很多”……医院,病人对闫宾涛、张兴芳两位医生赞誉有加,医院功能的增多、服务的提升得益于当地中医人才引进*策的实施。


  近年来,元氏县始终坚持“人才兴医”战略,不断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聚焦于“引”,先后招聘人才人,其中研究生3人,本科59人,为打造中医药“领*团队”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当地聚焦于“培”,医院业务骨医院进修学习,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对乡、村两级医师分期培训,同时每年遴选1名中青年中医师进行重点培训,现有传统医学师承人员57名,切实增强了中医药骨干人才力量。


  目前,元氏县三家高水平国医堂中医师占比达到51%,乡镇卫生院中医师占比20%以上,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能西会中”的乡村医生,有效夯实了基层中医化发展的人才基础。


  今年56岁的何医生是赵同乡卫生院院长何彦博,16岁跟随父亲学看病,诊治的患者近到本村,远到北京、吉林、云南等地。他是元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何氏中医——乾坤八卦针”代表性传承人,“乾坤八卦针”广泛应用于颈椎病、腰椎病、失眠、胃脘疾病、面瘫、膝关节疼痛等疾病的治疗。


  一直以来,元氏县注重培养本地基层名医,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中医药特色优势。通过大力宣传基层名医,元氏县形成了特色优势明显、传承价值突出、综合疗效显著的基层中医药发展模式。


  每逢周二,医院专家医生会在元氏县苏村乡卫生院国医堂坐镇,患者慕名而来,一大早便排队等待。


  “去市里看病,离家远不方便不说,花钱还很多。现在来乡里的卫生院就能让省里的专家给自己治病,省钱又方便,效果也很好。”元氏县苏村乡北营村村民郭习良说。


  “近年来,我感觉老百姓对中医服务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了,针灸、艾灸、熏蒸等中医养生疗法在群众中很受欢迎。”医院担任主任医师的王辰英说:“我从事中医康复工作45年了,现在退休有时间了,作为本地人,我真心想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为老乡们看看病,医院挂号排队,在家门口就能把病看好。”


  近年来,医院合作、引进名师等一系列措施,发挥基层中医化发展优势,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医院医院合作,引进新技术40余项,建立了针灸、骨伤、康复等5个特色中医综合治疗区,建成省级重点专科3个、市级重点专科3个,3所高水平国医堂还不断丰富中医特色诊疗服务,遴选了20余种中医适宜技术向群众推广,受到老百姓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