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保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点煤油灯,很少人眼睛近视,现在灯火通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古时借助煤灯经常会有读书人挑灯夜读,妇女打灯补衣。现在有了电,家家灯火通明,人们学习条件变好,但是有近视眼的文人学子也越来越多。然而,在中国古代就很少发现有近视眼的文人学子,古代文人为何少有近视眼呢?

先说说古代的照明,其多用动物油和植物油脂。当然也有用蜡烛的,只不过有些贵,一般人家用不起。不管是动物油还是植物油,平常老百姓还是很少用的,更不会专门晚上点灯干活,太浪费了。比如宋代经济繁荣,按理说灯油应该属于日常用品,价格低廉了。然而读书人还是想着怎么才能“省油”,陆游的《陆放翁集》中专门提到:“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一半。”出身于名门望族,一直当官的陆游,应该不缺钱。但是专门提到“省油灯”,说明对这事儿还是有点重视的。

其次“挑灯夜读”这种事情,和大多数古人是不沾边的。古时候大部分人不认字,多以务农为主,农民大都早睡早起,也没多少人读得起书,书香门第毕竟少,只有家庭条件好或有地位的人才读得起书,即便是读书,用在读书上的时间也很少,而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就决定了古代不存在形成近视眼的大环境,患近视的风险和概率都很低。

古人书写用的是毛笔,比较长,眼睛距字较远,写的字也相对较大,客观上起一定的预防作古人读的是私塾,没有现在的黑板,不会产生看黑板困难,也就不用想什么办法治近视眼。加上古代自然科学不发达,那时的学生读的书很少,数学也只是加减乘除等简单运算,主要是四书五经,一本《论语》要读好几年,没有书读自然不太会近视了。在古装剧里我们经常看到古人读书有个习惯,那就是摇头晃脑。在我们看来,这个习惯很滑稽。可是对古人来说,这个习惯帮了他们大忙了。因为有专家研究发现,摇头晃脑的动作就相当于是古人的眼保健操加颈部保健操。经常摇头晃脑,使颈椎和眼睛得到放松,从而预防近视。

当然,古人还是有一定数量的近视眼。明代有人作了一首嘲讽近视眼的打油诗,诗中说道:

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

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

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

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

64个字的一首打油诗,将在云山雾罩中过一生的近视眼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再说说眼镜发明的年代较晚,镜片由水晶石、石英、*玉或紫晶磨制成,材料稀少,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是戴不起的,也因此被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公元年,马可波罗就曾经描述中国老人家戴着眼镜看小字的景象。据说,中国古代的眼镜呈大椭圆形,镶在龟壳做的镜框里,用铜制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或用细绳子栓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先说灯油,题主所说的“煤油灯”,直到清光绪年间才真正出现。当时俗称“洋油”,算是进口货了,所以清光绪以前的人,是用不上煤油灯的。

到了明朝,读书人就能戴上眼镜了。从欧洲传入中国的眼镜,很快就流传开来。在明代仇英的画作中,就能看到一位戴眼镜的老者。实际上,明代中国已经自行研究生产眼镜,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明末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已经根据经验创造了“随目对镜”的验光方法,可以根据人们的年龄和视力情况制造出各类眼镜,且编撰有《镜史》,对后世的眼镜制作意义重大。

最后,现代人为什么近视如此多?相对古代人,现在社会日益电子化,电脑、电视、手机无处不在,以及作业量增多,几岁孩童便早早的有了眼镜。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用眼过度使得近视人数较古代增长了很多倍,其中还不乏高度近视和超高度近视。近视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不便,严重者引起病变。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近视是有遗传性的,尤其是高度近视更容易遗传。仔细想想,还是很可怕的。所以既然现代灯火通明却仍有重多问题,这算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了,并不能说是科技发展了问题就会解决,因为还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更要求我们要好好的爱护我们的双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