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保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民网专家评论员蒋萌坚持到底 [复制链接]

1#

蒋萌

年12月出生于北京,

人民网“专家评论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小学五年级时确诊脊髓内肿瘤,

术后成为“轮椅族”。

年在上海东方网发表了第一篇时评,

自此走上写作道路。

年正式入职人民网,

任评论员兼编辑。

“大家好,我是小蒋。

国事,家事,天下事,

天天都有新鲜事。

你评,我评,众人评,

百花齐放任君看......”

年3月20日,

蒋萌的个人时评专栏《观点1+1》

在人民网观点频道正式亮相,

这段开栏的话就写在页首。

那时的蒋萌自己也没想到,

这个专栏一写就是十几年,

累计发表了余期。

多年来,

蒋萌还在人民网撰写了约篇

《人民网评》《人民财评》《人民来论》,

文章多次获有关部门正面点评、全网转发,

网友阅读量屡屡超过10万。

年11月,

蒋萌获聘为人民网“专家评论员”,

拥有同级头衔者在人民网一共只有4人。

屏幕之外的读者们或许永远都想象不到,

在一篇篇针砭时弊的时评背后,

这个叫“蒋萌”的优秀评论员坐在轮椅上。

一场无法雀跃的“惨胜”

年,蒋萌出生于北京,父亲是报社编辑,母亲转业后在新闻所工作。蒋萌的童年和许多孩子一样,上学以外,养乌龟、学钢琴、爬山、游泳、竞选少先队中队长,虎头虎脑的小蒋萌既有少年的烦恼,也有无忧无虑和小伙伴儿疯玩的快乐时光。

小学四年级前后,蒋萌的身体开始出现异样。在爬山、骑车后,总会感到脖子疼,严重的时候抬不起头,几天以后又会缓解。五年级下学期,情况愈发严重,蒋萌的脖子和手臂常疼得整宿睡不着觉。这期间,父母带着蒋萌不断求医问药,医院,却迟迟没有找到病灶。当医院有核磁共振,在其中一家,蒋萌确诊了脊髓内肿瘤。父亲带着他找到了北京最权威的专家,可专家看了片子,没有给治疗方案,而是让蒋萌父母把孩子带回家,“能吃点好吃的就吃点好吃的。”

蒋萌的肿瘤贯穿了颈椎、胸椎、腰椎,手术风险太高,预期结果差,医生认为手术没有意义。蒋萌的病情发展得很快,眼看着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四肢瘫痪、呼吸受迫,却无法医治,蒋萌父母一度陷入绝望。后来,听一位北京医院或许能做这个手术,蒋父立刻动身,前去问诊。“手术可以做,但效果不太好。”医生的话让蒋萌父亲重新看到了希望。

年初春,蒋萌一家决定南下手术。出发前,也有亲友提醒不要“人财两空”,蒋萌的父母却不曾动摇。“我的父亲说了一句很爷们儿,也是为人父者有担当的话——我们尽心,医生尽力,结果交给上苍。”蒋萌回忆道。

手术过程十分艰难。第一次手术做了12个小时,只完成了一半。术后的一个月,蒋萌一直住在重症监护室,高烧不断,还不得已切开了气管辅助呼吸,在他记忆中,那段时间如同“地狱梦魇”。但可喜的是,术后的第二天,蒋萌右手手指就能活动了,蒋萌激动地哇哇大哭,查房的医生见状也忍不住落泪。闯过了生死难关,第一次手术才真正成功了。一家人满心期待第二次手术,却迟迟没有消息。这一次,他们又面临着费用不够、医生畏难的新问题。蒋萌父亲想尽办法四处筹钱、宽解医生,打消医生的一切顾虑,第二次手术方才艰难地完成。

术后,蒋萌上肢恢复得不错,下肢却因为神经压迫太久恢复不佳。腰部无法用力,加上长期躺着肌肉无力,蒋萌连“坐”都需要重新练习。但无论如何,命保住了。

一家人在上海待了半年,“从冰雪未消到中秋满月。”蒋萌父亲回忆,“当我们抬着儿子走进家门的时候,如同战场归来,虽然连伤带残,疲惫不堪,却有凯旋之意,心里充满了喜悦。”

蒋萌的感受却更为复杂,“我丝毫没有‘战胜’病魔的欣喜。”面对严重的后遗症,蒋萌写道:“病魔让我付出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痛代价,我仿佛看到那个卑劣无耻的家伙在不远处放声淫笑,它看着我这个倒霉蛋的可怜相,反倒更像是胜利者。”病魔重创了蒋萌的身体,更为余后的苦难埋下了伏笔。

14岁的蒋萌,未来还没有铺展开来,就不得不离开惯常的社会轨道。看着儿时同伴为升学忙碌,自己却像被按下了暂停键,不知何去何从。病后第一年,蒋萌几乎每天以泪洗面,难以接受现实。他不愿意出门,更不甘心。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他自学英语、学计算机,尝试做过翻译、组装过电脑,但十年磨一剑,剑指何处,仍是茫然。十年间的个中心酸,蒋萌自己也无法言尽。

轮椅上的“号手”

年5月的一天,上海东方网的一位老师打电话邀请蒋萌的父亲为网站写文章,恰巧父亲出差,蒋萌接听了电话,约定代为转达。在通话中,父亲提议“要不你也写写试试?”“我行吗?”蒋萌心里不敢确定。“文章写不好,还能写坏了吗?”父亲的话让蒋萌决定大胆一试。

年5月24日,蒋萌的处女作《F1需要“花瓶”吗?》登上了东方网东方评论栏目。这一天,对于24岁的蒋萌来说,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写作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好的方式,被我恰巧撞上,我想我必须抓住它!

——蒋萌

此后,蒋萌陆续发表了第二篇、第三篇网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每周无休地写,找题目、查资料,把所有的时间都扑在写作上。父母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劝他休息,他却执意坚持。“我不认为是出于‘勤奋’,而是因为我当时心里实际仍充满恐慌。生怕自己一觉醒来就写不出来了,就词穷枯竭了,那我又该怎么办呢,又该去做什么呢?”

因为时评写得好、写得多,蒋萌很快成为“东方网特约评论员”,渐渐地他也开始向纸媒投稿,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羊城晚报》《京华时报》等报纸,《前线》《读者》《民主》《群言》等杂志发表了数百篇文章。

年1月,

蒋萌在人民网发表了第一篇时评。

此后,

一篇接一篇出色的评论不断获得网友好评,

他也被评为

人民网“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网评人”

“年最受网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